附属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4-06-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研究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它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和不育严重影响了妇女的健康。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缺乏科学诠释、实验论证及新理论的补充和修正。课题组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内异症研究,近年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与解放军总医院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对该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进行攻关。
   基础研究
   系统阐明内异症发病过程的"AAA模式": Sampson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是内异症发病机制主导学说,但一直不清楚逆流入腹腔的子宫内膜如何发展成为内异症。课题组通过对一些关键分子进行研究后证实,子宫内膜细胞必须以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之"AAA模式"(Attachment,Aggression,Angiogenesis)完成在异位的"三生"(生根、生长和生病)过程。"3A"模式从分子水平很好解释了发病过程,是内异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突破。
    提出内异症发病的分子假说,即"在位内膜决定论":经血逆流是妇女月经期常见现象(80~90%),但患内异症者仅10~15%,Sampson学说无法解释。课题组发现,内异症患者和正常妇女的在位内膜之间,与"3A"有关的分子的表达有差异,表明两者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有差异,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表达的差异。由此首次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对Sampson学说进行了重大修正。
    深入研究了局部激素及细胞因子对内异症的作用,为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根据对发病机制的新认识,提出"源头治疗论",即通过改变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组织学特征来预防和治疗内异症。在国内首次成功构建多种内异症模型(包括猕猴大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临床研究
    对各种类型、各部位内异症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诊治规范:提出了改良的、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异症临床分期;描述了各种类型和部位内异症的特点,特别是腹部手术切口、会阴部、阴道直肠隔等特殊部位内异症,均为国内外例数较多的报告;组织了大样本内异症腹腔镜诊治经验总结,细腻地描述手术技巧,比较了各种药物、各种途径的治疗效果;首次提出卵巢内异囊肿破裂是一种新型妇科急腹症,并阐明临床特点;报告了内异症恶变及其与卵巢癌的关系、不典型内异症及罕见的内异症肉瘤样变;首次提出青少年内异症的发病特点和处理方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