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医院

绒癌的根治疗法及推广

发布时间:2014-06-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来自胚胎的滋养细胞,在我国比较多见,绝大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流产和正常产后,来源于胚胎的滋养细胞。该肿瘤破坏性极强,原发于子宫,很早就可以通过血运转移到全身,成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尤其是绒毛膜癌患者,病人一旦发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多数在半年之内死亡。国外曾有位病理学家说“凡是绒癌,病人都没有存活的,存活的都不是绒癌”。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院士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领导研究小组对该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949年至1958年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初步了解了这类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但在治疗方面,由于仍是沿用传统的方法——手术切除子宫和术后放射治疗,效果很差。自1958年开始,宋鸿钊院士领导的研究组又从事于新疗法的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几种有效的化疗药物,建立了一套大剂量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主要成就如下:首创大剂量5-FU等化学药物治疗绒癌,取得了突破性治疗效果,初治病人死亡率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至15%以下;自1959年开始研究单纯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按常规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以保留病人的生育机能,获得成功。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都均正常,遗传学研究亦未发现异常;研究绒癌肺转移,阐述了X线胸片表现和内在病变的关系,提高了早期病变诊断准确率;研究绒癌脑转移,首次阐明病变发展过程,提出了早期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提出了绒癌临床分期方法,已被WHO定为统一临床分期法,FIGO对此分期法虽有修改,但框架仍是原来的;组织了全国性葡萄胎(绒癌前期)发病率调查,首次查明了我国人群发生率;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协作,查明了高危因素,为今后防止本病发生打下了基础;治疗方法推广至国内外,年挽救病人生命数以千计。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绒癌这一高度恶性癌症提供了一个有效治疗的方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癌症史上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先例,促进了药物治疗癌症的发展。为此,该成果曾获得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1981年卫生部科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