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医院

人工胃肠(静脉营养)的进步

发布时间:2014-06-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960年曾宪九在国内探索试用静脉营养于临床。
    1971年在蒋朱明、朱预、张思源在曾宪九指导下,回应重病患者的迫切需要,从文献中学习国外有关技术,引进氨基酸、脂肪乳和维生素的情况下,在协和医院开展比较规范的静脉营养支持,挽救了许多重症患者的生命。
    1978年武汉全国第九届外科年会中蒋朱明等报告了“静脉营养治疗外科危重病人”。是中国的第一篇静脉营养的报告,开拓了中国有静脉营养的新时代。
    1979年蒋朱明、朱预、张思源、曾宪九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静脉营养与肠内要素营养配合应用改善了肠瘘患者预后论文,这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收录的来自中国的第一篇有关肠外肠内营养论文。
    由于静脉(肠外)营养在临床的应用和挽救了许多重症患者的生命:曾宪九、朱预、蒋朱明于198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
    80年代起致力于肠外营养与营养素/生长激素的研究、改进疗效和普及教育工作。我们医院1989年在Annals of Surgery发表前瞻、随机、双盲的静脉营养加重组生长激素报告,是国际上首先报告手术后的肠外营养支持加用重组生长激素后,增加脂肪利用,减少蛋白质丢失,维持骨骼肌力,改善肌肉摄取氨基酸等,提出中度手术创伤后成人患者,低热卡肠外营养加生长激素可减轻蛋白质丢失反应,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根据SCI调查,该单篇论文被Science、New Eng J Med、Annals Surgery等杂志的论文引用达180次,是从生长激素为基点,改进静脉营养的功能。静脉脂肪研究发现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改善蛋白质代谢的机制在于酮体和胰岛素的适当增加,解答了当时的争议, SCI记录被引用29次。在临床方面,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附属